第二届金牌教师推荐人选
王敏
推荐类别:立德树人成就奖
  • 推荐单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来校年份:1989
  • 所在单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 授课视频
    简介视频
    学院意见
    主要事迹

    王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营养与健康系主任,分子营养与健康食品创新研究室主任。自1989年7月以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事食品科学专业教育、研究和生产服务工作已有三十余年。自任教以来,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对工作怀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将德育放在培养学生工作的首位。在本职工作中以身作则,勤勉努力,尊敬师长,爱护学生,团结同志;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期间培养了一大批从事食品科研与生产领域工作的优秀人才,为推动食品专业教育、学科发展和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将本人的主要事迹列举如下:

    开拓创新,敢为人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自觉扛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责任,努力践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诚朴勇毅”的校训。为了响应国家科技创新“四个面向”的重大战略需求,实现我校“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四大学科使命,积极筹划在我校开展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科学研究,主导参与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营养与健康新专业的申请工作。在院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该专业于2020年3月成功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使我校成为全内首家开设食品营养与健康新专业的高等院校。新专业的获批使我校的营养与健康学科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新专业也受到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并在国内高校形成食品科学专业建设的热潮。为加强食品营养与健康新专业的学科基础,我设计新专业相关课程18门,组织学院教师并联合国内50多所高校,编写《食品营养与健康学科》、《营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营养与代谢》、《慢性疾病与营养干预》等16本专业教材,其中12本已获批成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规划教材。目前,该专业教材建设已走在国内前列。

    立德树人,因材施教。作为一位党员教师,我在教育教学工作及思政课程改革中始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三十年来我一直坚守在本科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开设并教授了《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卫生学》、《食品添加剂》、《安全健康食品的科学探索和产业创新》等专业基础课程。近六年来,每年承担本科生课程 4-5门,累计本科教学132学时,选课学生2459人次,并指导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二十余人。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职业品德养成和专业兴趣的培养,强调食品人对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剖析“食”是由“人”和“良”组成的,教育学生必须是“有良心的人”从事的专业性工作,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认真备课,生动讲解,由浅入深,用实际的食品生产加工案例,使同学们能快速掌握原本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从兴趣激发到专业知识的层层深入,起到良好的教学育人效果。开课多年来一直深受学生欢迎。

    我自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7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健康人格培养,讲究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食品研究的热爱和独立探索精神,培养德才兼备的食品专业人才。例如我坚持在新生入学时必须学习传统中国文化书籍,培养和树立学生对党和国家,对父母亲人的感恩之心;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互相友爱,互相帮助,建立研究室内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每位研究生入学,我会单独与他们谈话,根据学生自身专业基础和特点拟定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截至目前为止,指导的毕业博、硕士研究生62名。其中毕业博士9名。这些学生中有十多人次学生获国家、省级和校级优秀学生奖励,3人分别进入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等国际顶尖高校,十余人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博士毕业生目前在国内山西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宁夏医科大学、河北中医药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高校任教。毕业生大都在与食品领域相关的大型企业、高校和行政事业单位供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成为单位的业务领导或技术骨干,在用人单位建立良好口碑。

    科学研究,成绩突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始终秉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带领分子营养与健康食品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围绕西部特色的药食兼用资源开发利用展开科学研究,时刻跟踪本专业领域以及相关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学习最前沿的研究方法,开阔思维;同时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大胆创新。我担任分子营养与健康食品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西部特色药食兼用食物资源功能因子挖掘与加工利用研究,特别是针对苦荞、红枣等植物化学物质的构成与功能性研究,并指导其在食品加工中的生产应用,为荞麦功能性成分与慢性疾病之间潜在关系的探索、红枣功能性成分挖掘及荞麦和红枣的精深加工做出突出贡献。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十三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燕荞产业技术体系项目、陕西省产业链提升重大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横向科研课题等20余项。同时,我坚持笔耕不辍,参编了著作、教材7部,发表科技论文共12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EI论文20余篇,分别刊登在 J. Agr. Food Chem. 、 Mol. Nutr. Food Res. 、 Food Chem. 、 Carbohydrate Polymers 、 Food Res. Int. 、《中国粮油学报》、《中国食品学报》等国内外重要食品学术刊物上。另外,获批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我们在荞麦和红枣领域相关的科研工作也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目前已有ESI 前1%高被引论文4篇。荞麦的发文量在Web science数据库中排名第三,红枣发文量排名第一,使我校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该领域的重要单位。

    社会服务,效果显著。作为一名食品技术专家,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服务企业和服务社会是实现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最终目标和体现。我带领团队系统研究荞麦脱壳技术以及加工方式对荞麦功能性成分的影响,并展开校企合作,开发了多款苦荞茶等系列营养食品;并提出了鲜枣加工理念,并研发出系列鲜枣果汁果粉产品,开发浓缩枣汁、超高压鲜枣汁、速溶红枣粉等产品,为陕西红枣产业提升的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和装备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科学研究与河南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笑脸食品有限公司、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西安市喜神食品用限责任公司、西安虎标茶果土产食品有限公司等省内外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多次参与由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举办的全省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业务培训班任务,主讲食品添加剂监督管理;还担任驻陕南、陕北的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等,主持扶贫项目,指导服务地方多家果品和粮油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并参与制定相关企业标准,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遇到难题,以此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新产品的开发,创造经济价值近亿元,直接带动就业达3000多人次,完成10余次科技扶贫工作任务。为促进企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做出积极贡献。

    13207b99300a4a188c7f01dfc93b742e.jpg17cd20d660b0494da2b471f1b5b87a29.jpg

    2021年研究生毕业合影                                                         商洛市科技座谈会    

    39bea62db1f84a67b6695c53aa423aa0.png9b1f47c87c7d4d60842aae444002d9c5.jpg

    食品营养系成立大会                                                              中国枣科学和技术研讨会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