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金牌教师推荐人选
严宝文
推荐类别:立德树人卓越奖
  • 推荐单位: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 来校年份:1993
  • 所在单位: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 授课视频
    简介视频
    学院意见
    主要事迹

    从教28年以来,坚守党的教育方针和高等学校教育目标,坚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始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围绕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知识传授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钻研意识、爱国情操、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模范遵守各项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在学生和领导、同事中树立了良好的高校教师形象,教育教学质量、育人能力与水平得到认可,受到了大家的赞誉。2020年,当选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多次参与各级一流课程的评审工作,在全国和省内水利及土木专业地质地理类教育中具有有一定的影响力。

    1.坚守学生中心理念,勠力教学实践

    热爱教学工作,从从教之日起就把潜心教学、静心育人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而要做好教学工作,不断提升相应的能力至关重要。在从教之初,就把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努力践行者和积极推进者作为自己工作和成长的准则。为此,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理论与教学技术的培训,获得了学校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优秀学员的荣誉。教学工作中,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己度人,时刻提醒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想尽方法和用尽多种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关注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实践教学中,总是身体力行,不当单纯的指挥者、旁观者,而是融入学生当中,在无障碍的交流沟通中为他们提供引导和帮助。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在讲授内容中留下小空白,再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或者随机问答的方式补全缺失内容,同样,课堂讲授中也在一些应用性和延伸性内容上留下空白,交由实践教学时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进行填补和延伸。这些教学上的付出与成就获得了学院领导和广大学生的认可和赞誉,曾获得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工学组的第二名,6年评教优秀和年度优秀教师等荣誉。

    近6年来,承担水工2014-2017级各5个班,2018、2019级各2个班,农水2017级2个班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课程,水资2015-2020级各2个班自然地理学课程和水资2016级2个班水灾害防治(双语)课程的教学,总计讲授620学时,年平均教学工作量230学时以上,同时,承担研究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等3门课程讲授,指导本科毕业生27人,指导毕业硕士研究生11名。赴成都进行招生宣讲2次。

    2.紧跟时代步伐,深化教学创新

    作为长期在一线从教的高校教师,在紧跟教育教学技术发展,提升自身教学手段、方法多样化、网络化方面力争走在前列,从传统教学到多媒体教学再到网络化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教学实践应用到理论探索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课程建设方面,先后主持获批校级本科优秀课程“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和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自然地理学”,为全校开设线上线下混合式公选课“自然地理学”;在教改研究上,主持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先后主持和参与了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主持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得2020年度校级在线教学优秀教师荣誉。教材建设上主编省部级规划教材1部,参编3部,其中主编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农业出版社,2017)”教材,已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6所高校使用3-4个周期,教材质量受到了使用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祁士华认为该教材完整反映了课程的所有知识点,还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保护性施工等理念,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石河子大学李刚教授在使用了本教材后,也认为教材内容丰富,系统性强,条理清楚,既便于教学,又便于自学,也能作为线上课程的辅助教材,其内容编排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各种能力的培养,增强创新精神。该教材在2020年获得了中国农业优秀教材奖,其质量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对所授地质类课程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改革创新思路,认为应从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遵循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形成面向提质创新,提升一流课程建设内涵的课程建设目标。具体实施上,提出应注重课前、课中、课后任务的统筹设计和相互依托,以新媒体手段连接线下和线上,“占位”学生课堂走神时间,提升学生关注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强化师生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实验、实习场景引入课堂教学,形成情境互动和教学环节间的高度融合,构筑生成性学习活动的良好环境。通过引进岩矿鉴定APP,地图定位APP等促进实验课内容由室内向野外、由标本向野外露头识别的拓展,通过引入无人机遥感和对实习点的重新设置,构建智能化实习数据采集处理的新实习模式。在此基础上,还要坚持教学评价模式持续改进,由单一结果性评价向行程性、多元化评价转变。

    3.交心交友与课程思政并举,强化立德树人能力

    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一项重大使命,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从无违法违纪和违反校规的行为。除了传授知识,也把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作为自己一贯的追求,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如转专业、考研、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也尽我所知给与回答,同时也主动与他们交流各自的生活困惑与经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多年以来,坚持手机、QQ、微信信息对学生公开,以便与学生保持无障碍交流,解决学生在任何时候遇到的任何问题。在担任本科生班主任期间,除了频繁地交流沟通之外,也主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在奖助学金评定、入党等方面为学生争取合理的利益,在学生发生疾病治理期间,热情探望,主动组织募捐和安排休学复学等事务。

    成为学生认可的交心朋友只是育人的第一步,正面的和潜移默化的引导才是最主要的途径,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正是该途径得以实现的具体体现。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把钻研精神、爱国主义、专业自豪感、责任感以及团队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当中,强调地学理论与技术进步过程中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和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强调各类工程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对自然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必要性,敦促学生理解与掌握党和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深远意义,鼓励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维护者,勇敢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在育人实践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完成了课程思政的建设,主持完成了“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参与完成了“水文地质学” 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

    4.秉持团队精神,致力共同发展

    一个专业和一个课程门类教学水平的提升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不断承上启下,团队合作的结果,本人就是在包忠谟、魏晓妹、刘俊民等前辈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在与他们的团结协作中成长起来的,而当自己成为地质课组的组长后,继续秉持团队协作的精神,力争推动课程建设和团队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几年下来,团队在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提出并初步实施的自然地理学提质创新的措施与构建起来的新的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增强,学习效果明显提高。目前,各类措施与课程教学模式已在自然地理学本科教学和公选课教学中进入了初步成熟稳定的应用阶段,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课组成员就教学改革成果撰写发表多篇论文,新建了1处综合实习基地,完成了实验、实习线上教学资料库建设。

    同时,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成效也得到了校院管理部门的认可,学校新闻网对教学团队的创新实践形式进行了报道,对教学团队工作给予了肯定。学院的新闻中也对本教学团队组织的实习点调研、在线教学素材准备和“自然地理学”慕课入选学习强国课程及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成果等进行了报道。此外,课程组还荣获2020年度校级在线教学优秀课程组,本人则获得2020年度校级在线教学优秀教师称号。而课程创新改革的成果也越来越为校外水利工作者和兄弟院校学生认可,在MOOC平台上,学生认为自然地理学课程内容安排和教师讲授均令人满意,选课学生和水利技术工作者的来源学校和单位已超过10个,前七次参课人数均超过1000人且呈总体上升趋势,考核通过人数则显著上升。

    image.png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