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金牌教师推荐人选
戴武
推荐类别:立德树人卓越奖
  • 推荐单位:植物保护学院
  • 来校年份:2001年
  • 所在单位:植物保护学院
  • 授课视频
    简介视频
    学院意见
    主要事迹

    戴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普通昆虫学》《城市昆虫学》《粮食安全与植物保护》本科生课程和《昆虫分类学》《高级昆虫系统学》等研究生课程。

    一、爱岗敬业,精心教书育人

    从教20年来,始终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中,将关爱学生、精心育人寓于各个教学环节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发掘思政元素,坚持立德树人。挖掘周尧等著名科学家事迹,提炼思政元素,打造13个思政典型案例,探索出“溯虫源、彰虫本、兴虫学、践农行”的优秀学科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涵育师生品行。如以中国历史上的蝗灾等重要灾害为切入点,结合老一辈昆虫学家在害虫防治方面的成就,引入课堂教学,立德树人,培养知农、爱农时代新人。

    坚持"教学是教师立足之本"理念。教学中始终充满激情,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设备,认真教好每一节课,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坚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既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大量参考国内外同类著作,分享国际课程资料,采用先进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从现象入手,逐步探究、总结规律,做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做学生的良益友。把学生当成无话不谈的朋友和互相信任的亲人。根据学生的表现,通过电话、QQ、邮件、网络和座谈等多种渠道及时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答疑;用心、用爱来教授知识,感化学生,帮助后进学生查找原因,通过耐心教育和帮助,这些同学努力学习、迎头赶上。为学生提供关于学习、生活、未来工作规划等各方面的指导,坚持为学生答疑解惑,还经常将周末休息时间安排与学生见面交流,长久的坚持收获了学生的信任,与许多毕业多年的学生还保持着联系。

    二、严以律己,模范遵守准则

    严谨治学,以身作则,坚持“其身正,不令则行”;经常深入学生中查找问题,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用爱感化学生,用行动鼓舞学生,在学生当中有着良好的声誉。连续两年获评学校优秀教师,2020年获陕西省教学名师、杨凌示范区最美教师提名奖,2021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遵循《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热爱学校,热爱农业科教事业,团结同志;无违法违纪和学术不端行为,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

    三、优化课程内容,课程建设成效卓著

    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重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强调基础,紧跟学科前沿,将相关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不断注入新的元素,使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在《普通昆虫学》口器讲授中,结合研究的最新实例来阐述口器演化,并拓展到相关技术前沿,将发表在形态学经典刊物上的问题简化为学生运用现有知识即可进行探索性学习的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相关基本知识分析解答,使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基于昆虫学飞速发展、知识量越来越多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学大纲,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加强。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情怀,学会发现和解决昆虫学问题的能力,能初步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害虫问题。

    结合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建设并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网站,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在线测验、补充阅读材料等,供学生弹性学习使用。课件及网络教学资源可免费下载,视频可免费观看。其中教学课件被国内许多兄弟院校下载使用,促进了全国许多高校的普通昆虫学教学发展。

    四、教研融合,创新育人能力突出

    注重教学改革和研究先后承担并完成了“教研融合、校企合作的农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教改项目7,发表教改论文4篇。主持建设的桃小食心虫全年测报与防治虚拟仿真实验先后获批2020年国家一流课程,2019年国家、省级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主讲的“普通昆虫学课程先后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5)、国家双语示范课程(2008)、国家视频公开课(2012)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013)。作为第二完成人的教学成果“优势学科支撑,名师团队引领,卓越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践”获2019年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教学成果在多所院校进行了示范推广,受到广泛好评。

    坚持教研融合科研反哺教。专业课程内容较为单调,为了将书本知识讲活,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科研论文90多篇,在昆虫形态、分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宽广了知识面。将学科前沿的内容和研究型教学模式带进课堂,并将相关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不断注入新的元素,促进了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的转变。如在《普通昆虫学》口器讲授中,结合研究的最新实例来阐述口器演化,并拓展到相关技术前沿,并将发表在形态学经典刊物上的问题简化为学生运用现有知识即可进行探索性学习的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相关基本知识分析解答,使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中获得成就感,使他们体会到最前沿的研究并非深不可测,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跃跃欲试的热情。丰富的科研经验和知识,使得课堂讲授更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个人先后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奖、周尧昆虫分类奖、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等。

    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从现象入手,逐步探究、总结规律,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和编排设计,通过教学内容+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现文字与图片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实物影像投影和录音播放,丰富教学信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将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结合实验室和野外观察,采用虚拟教学的方法,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有趣。结合学科发展,既精选经典内容,又不断充实反映本学科新进展,注意把体现学科发展和学科交叉的知识恰当地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培养知农、爱农的创新型人才。

    五、以赛促教,创新培养成绩显著

    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先后指导50余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并指导完成了5项国家级、8项省级和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指导佟一杰等完成的《3种金龟甲性信息素分泌腺的主要位置和触角化感器的形态多样性比较》获首届全国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论坛一等奖。创办并举办了多届校级“昆虫标本采集、制作与鉴定技能大赛”和“昆虫微景观大赛”,每年吸引全校近百名本科生参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院之间的合作交流,体现出多学科之间的知识互补融合。植保17王婉珊同学表示:“昆虫微景观大赛把我们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让我们在各方面知识得以扩展,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组织和指导本科生参加了第一、二届全国大学生植物保护专业能力大赛,先后获团体奖、单项奖等。为了使研究生能够尽快走上科研道路,掌握开展科研的正确方法,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学术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交流科研进展,改进和提高科研水平;坚持面对面指导和交流,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和特长,督促学生进步。先后培养博硕士研究生40余人,多人获评国家奖学金、校优秀论文等。

    81a0f3421b4a4037bbf2d0aac6986ad1.png      ac1c377d20d2435a8cea3ab4905b719d.png

     野外指导学生进行昆虫采集和鉴定                                                                指导学生识别昆虫特征

    9ac53c5de7074bb796736d324dd16b1e.png      1f5eb590b47443549bd3fb764be07505.png

    指导学生进行昆虫标本鉴定                                                                               指导学生进行标本鉴定

    21b895a49ad44d3fa2bbba001cdf233b.png        724bb150fa1a45a1a1a4b4059bf9c14a.png

    指导学生开展分子实验                                                                              与学生交流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