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化考核评价改革 不断增强改革发展内生动力

作者:  来源:教育部网  发布日期:2021-03-04  浏览次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实施人才培养、教师考核、学术科研评价改革,着力破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增强学校改革发展内生动力。

突出目标导向,实施多元评价,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学生评价体系,进一步突出能力和素质要求,大力培养新时代卓越农林人才。实施铸魂育人工程,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办学治校、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成立“思政课+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心,推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立项建设覆盖全校67个本科专业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36门;依托秦岭试验林场和黄土高原国家试验站,开展“大美秦岭”“九曲黄河”生态文明教育,努力打造具有农科特色的“大国三农”系列通识课程。近三年,74%的毕业生在农林水等涉农行业就业,57%在中西部地区就业。把“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程,建立“国家—省级—校级—学院”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体系,多渠道支持“双创”实践和学科竞赛;实施场站教学功能提升工程,强化学生驻点实习、锻炼和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比达30%。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出台《本科生素质能力测评实施办法(试行)》,成立综合素质教育学院,探索第一、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新模式;建立体育俱乐部制度,为每个学院配备体育辅导员,推进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持续开展校园百场素质教育报告会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学生开阔眼界、启迪思维、增长知识,提高审美情趣;结合学科专业实际,坚持“三夏”劳动全覆盖,将劳动教育、实践锻炼全面融入到学生成长发展之中。

突出质量导向,完善分类评价,着力畅通教师发展通道。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完善标准、畅通渠道,不断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严把思想政治关,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构建教研室、院系、学校三级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考核体系。实施分类评价,将教师岗位分为教学为主、教学科研、科研为主、科研推广4个类型,建立各有侧重的考核标准,其中,基础研究重点评价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重点评价实际贡献和效果,科技推广重点评价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支撑带动的经济社会效益,考核晋升不以论文、专利、项目和经费作为限制性条件。突出教学能力,把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主要标准,强化教学考核要求,常态化开展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大力开展金牌教师评选,师生认可的获奖者可直接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探索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按学科细化10个系列职称评审标准,教师可通过取得规划教材、新品种、咨政报告、成果转化、解决生产难题等方面的主要成果晋升职称。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对在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取得突破、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的教师、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等,制定较为灵活的评价标准,103名教师通过直聘、破格晋升职称。

突出业绩导向,建立“学术特区”,着力增强学科发展活力。围绕解决旱区农业发展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打破传统的团队建设模式和评价方式,规划建设旱区作物与逆境生物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农业高效用水与区域水安全、动物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等5个学科群,努力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打破学院、学科界限,坚持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为目标,整合重组相关一级学科的优势方向,按照世界一流、国内领先国际知名、国内一流三个层次,组建成立5个学科群,设置19个学科方向。打破行政化管理思维,遴选学术领军人才担任首席科学家,赋予首席科学家经费使用、团队选聘、考核评价等方面的自主权。打破均衡化发展思维,以“增量改革”方式建立扶优扶强的支持机制,设立学科群建设专项经费,单列推免生指标、博士招生指标,建立研究人员灵活聘用机制,重点支持承担重大任务、有重大潜力的科研团队。打破传统评价机制,建立以团队和质量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学科群和科研团队按整体进行考核评价,将面向世界学术前沿和服务国家战略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及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重要实绩作为考核评价、绩效奖励依据。

原文链接: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192/s133/s216/202103/t20210302_516465.html